后来,通过用石蕊地衣检测的ph试纸发现硝田的酸性太高,喷洒微量碱液中和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在技术基本成熟,一亩地在最热的月份最少可以月产700公斤硝酸盐。
但副作用是长江的渔民开始大小鱼虾一起捕捞,吃不了的就腌制起来,剩下不能吃的烂鱼虾卖给积硝厂。
有了硝酸盐,化学组开始全力运作。
大号铅制反应皿投入使用,大量从马鞍山小矿洞开采的黄铁矿被煅烧生成硫的氧化物,进而制造出浓硫酸。
在浓硫酸和硝酸盐的作用下,通过外部温水加热,在铅制反应皿中产生气体,再经冷凝管生成硝酸。
有了硝酸,一批批苦味酸被生产出来,转化为苏星云军队的战斗力和矿石的生产力。
领地中的一万名初中生加入各行各业后开始崭露头角。
他们用实际行动向苏星云展示了他高中学习的知识的实际用途。
这批在本时代堪称高级人才的初中生,将逐步诠释工业的强大力量。
此时,苏星云的举人功名已经到手。
1344年初,在领地初步形成钢铁化工的初级工业体系后,苏星云的出海战略开始付诸行动。
十艘五百吨的沙船运载着苏星云和第一批500人的共和军以及大量物资,前往海边的如皋县开辟分基地。
这一行动标志着苏星云的势力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在海上,他们将面临诸多挑战,如恶劣的天气、未知的海域以及潜在的敌人。
然而,苏星云坚信,凭借着他所建立的工业体系和这一万名充满创造力的初中生,他们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在如皋县,苏星云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工业基地,进一步发展钢铁、化工等产业。
这个基地将成为他向海洋进军的重要支撑,为他的势力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个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他的事业,共同推动工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星云的工业体系不断壮大。
他开始注重技术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一系列的科研机构和学校,为领地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那一万名初中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在生产一线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还在科研和教育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成为了苏星云事业的中坚力量,为领地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