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墨小说网

第五章 6(第1页)

林燕语呷了一口,神采奕奕地说,年底我们师范学院要改名师范大学。

大学跟学院有什么区别呢?郑晓兰疑惑地问。

林燕语回答说,学生人数、研究生比例、教师水准、科研力量都不一样。

沈青并不稀奇,说,麻省理工学院就叫学院,比那些所谓的大学好上几百倍。

林燕语同意她的观点,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更多的时候,人们总叫它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蓬皮杜总统,大作家罗曼·罗兰都毕业于这所学校。

你们瞧,法国佬才不会迷恋大学,师范学校听起来有点像培养大专的地方,可人家要读四年,标准的本科。

肖蓉说,我们这里只有燕语,具备条件去巴黎这所独一无二的学校。

沈青赞同说,谁让咱们不是师范生呢?

郑晓兰抚摸了一下林燕语的头,说,真让人羡慕,去塞纳河畔读书,像做梦一样。

太遥远,简直不敢想。

林燕语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

当其他人谈论别的话题时,她思绪万千,憧憬着也许不久的将来,她,一个叫林燕语的中国女孩,孤身一人,来到了朝思暮想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汲取法兰西思想前卫、个性分明的精神力量,太令人欢欣鼓舞了!

在品茗红茶的氛围中,聊天的灵感会随着茶香,不费吹灰之力闪现于脑海,又像跳跃的音符从口中蹦了出来。

为了给客人们助兴,餐厅特意放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

为什么是俄国人的作品?肖蓉感到奇怪,因为从进门到现在,一直播放俄罗斯的各种音乐。

郑晓兰见挥的机会到了,急忙放下茶杯,模仿演说家的样子,给大家讲述眼前这个名叫伯利亚西餐厅的陈年往事,就连肖蓉和林燕语两个本地人也没听说过。

十月革命爆,敲响了沙俄反布尔什维克的官员、贵族、商人、地主等邪恶势力的丧钟,他们夹着尾巴逃出了本国,作为可怜的难民长途跋涉,终于栖息在中国的上海和东北等地。

其中一位沙俄旧军官,在上海得罪了当地白俄黑势力,就逃离那儿辗转到了本市租界。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中国姑娘,两人一见钟情,不到一个月就闪电结婚。

由于这里的西方洋人特别多,夫妻俩就一起开了这家伯利亚西餐厅,伯利亚就是西伯利亚的意思。

赫鲁晓夫上台后的苏联政府总算破天荒,允许那些流落海外的白俄同胞返回自己的祖国。

夫妻俩很快离开中国,再也没有回来。

多美妙的故事,女孩们听了无不动容,如果再添油加醋一些,就是一部波澜起伏的话剧。

沈青说回去后,一定把这个真实的素材提供给话剧社。

林燕语问大家,那雯今后有没有希望过卢萍?沈青一分为二地分析说,单论表演这一项,卢萍似乎能独霸一方,但把编、导、演三项加起来,非那雯莫属。

等将来毕业参加工作,那雯最好改行,她显然不属于专心致志在设计室画图纸的那些群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