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这次进京会重操旧业,继续练兵、整治火器,但他没想到,从未谋面的天子得知他进京后,立即召见他“面见圣上”
,地点就在人潮汹涌的长安大街。
少年微笑,仿佛不经意地问道:“我听说,徐先生在家乡时,一直在种植甘薯?”
闻言,被称为“徐先生”
的中年人一怔,心想东厂的差役竟如此神通广大?连自己闲暇时所做的小事都了如指掌。
尽管满腹疑虑,"
徐先生"
却不失礼节,连忙回应:"
禀朱公子,这些年我闲来无事,确实尝试种植了一些。
"
红薯流入大明已有段时日,因其产量丰富,却因朝廷忽视和口感与传统作物的差距,始终未能普及,仅在福建等沿海地带偶尔可见。
"
产量可喜吗?"
原以为只是轻松的闲聊,少年的详细询问让"
徐先生"
脸上掠过一丝诧异,但他仍认真回答:"
产量是稻米的好几倍"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大明的任何一个百姓都能理解,几倍于稻米意味着什么。
"
能广泛种植吗?"
话题渐入深处,"
徐先生"
收起先前的随和,意识到这可能是天子对他的考验。
"
禀朱公子,北方气候与南方不同,多雨且适宜,种植颇具挑战,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积累,已经变得相对容易了。
"
"
即便在北方,也能种植。
"
说到这里,"
徐先生"
显得兴致勃勃,音量提高,引得过往的百姓纷纷侧目,心想这中年人怎么突然激动起来。
此刻,他已忘却仕途的挫折,也顾不上同窗好友邀请他进京是为了共同整顿神机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