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寇恂与耿家的关系。
“嗯,这件事就交给朝中大臣商议了,商议出个结果,寇叔再来告诉朕。”
耿举这个还没有国号的皇帝说来也像是儿戏般。
当初登基称帝,也不过走个形式。
现在天下平定近在眼前,也该正规一些了。
朝臣们吵闹一月有余,最后呈现在耿举桌案上的有三个建议。
一是大宛。
理由是耿举的朝廷一直在宛城。
宛城也是耿举起家之地。
支持者多为宛城大臣。
二是大幽。
理由是耿举是上谷郡人,说起来出生幽州,按照出生地来说,应该取一个幽字。
最支持这提议的就是耿举的老子,耿况了。
三是新。
理由其实很无奈,要是耿举之前有所封爵位,以封地名为国名也可以。
不过耿举那时太年轻了!
没有封地。
只有官职。
所以有些新朝老人觉的耿举继承新朝制度,应该把名字也继承过来。
其中秦丰就是代表人物。
耿举想了两天,坐在龙椅上看朝臣们争了两天。
最后三条建议都没有采用,而是在华夏二字中取了一个华字。
国号华国!
耿举史称华太祖。
至于年号,耿举称依然沿用更始年号,永世不换。
以更始年为纪年一是方便记录,二是让史书后人看的更明白。
“朕一生坦荡,不屑用年号来讨彩头!”
耿举大手一挥。
年号就这样定了下来。
所以耿举也被称为更始初帝。
春耕时节,耿举也没有再动兵,而是鼓励生产,在牢狱中将董宣找来。
董宣在洛阳城破时,召集城中官吏,持长剑还想抵抗。
被李元霸一门板差点打死。
耿举早就听闻此人。
是个像魏征、包拯、海瑞一样的人。
所以召见时也没说什么劝降的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