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点点头:“好,那就回信告诉这位女王,两国可以通商,各取所需并增进两国人民友好交流。”
他又问冯保:“大伴出去这么多年,还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人和事?”
冯保挨个给他介绍:“我在英格兰结识了一位年轻诗人,他叫威廉-莎士比亚,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这是他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陛下闲来无事,可打发时间。”
西洋人的戏剧作品,朱翊钧没见过,有点好奇,收下了。
冯保又道:“我在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
朱翊钧好奇,“那是什么地方?”
“是欧罗巴大陆上,一座拥有璀璨文明的城市。”
冯保拿出一副画,上面画着一位没有眉毛的年轻姑娘:“这是一位工匠,业余时间所作。
我从一位商人那里买下来的。
当时还有另一位买家,他出价没我高。”
朱翊钧第一次见油画作品,和东方画作截然不同的表达,看着还怪有意思。
冯保又拿出一卷纸:“这是那位工匠的手稿,我一并买下来了。”
朱翊钧拿过来翻了翻,不认得上面的字也就算了,连写字的纸他都没见过。
好在文字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图稿。
光是看图,朱翊钧也能猜个大概,手稿上的内容涵盖医学解剖、建筑水利、天文星象、还有一些石头。
朱翊钧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有译文吗?”
“有!”
这卷手稿是意大利文,冯保为了将之翻译成汉文,费了不少力气。
后来,冯保又向朱翊钧提起一个人,名叫威廉·吉尔伯特。
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医,剑桥大学医学博士,英国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家。
这一段话里面,朱翊钧只听懂了“御医”
和“博士”
两个词,但这个博士和太学里面教书的那个博士还不一样。
冯保一一向他解释,什么是剑桥大学,什么是皇家科学院,什么是物理学。
冯保提到这位威廉·吉尔伯特,并因为他在医学上有多高的成就,而是他在电学和磁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
看完了那份手稿,听了冯保的介绍,朱翊钧意识到,这些西洋国家也在大力推动对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发现。
这些年来,因为朱翊钧的重视,大明也涌现出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比如李时珍、帅嘉谟、陈实功、徐光启、朱载堉、程大位等等。
既然人家有皇家科学院,那大明也不能落于人后,朱翊钧决定在太学之外设立全新的弘学馆,专门研究数学、物理、医学、天文、建筑还有火器等学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