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都不妨碍三国的走红,也让文青报传遍大江南北。
一文钱一份的低廉价格让报纸每天的销量都会翻番,带来了庞大的读者群体。
不仅仅是桂州,这个江南都传遍了文青报,驿站的生意也被带动的好了起来。
有读者就意味着有资源,这点古今通用。
桂州的商铺纷纷拿着钱财来刊登信息,用穆青的话叫做“广告”
,而后来,人太多,邓元柄就让他们自行竞价,价高者得。
单单就广告费的收入,一年就足够邓元柄的馆五十年的利润,真真的空手套白狼的生意。
跟风的报纸不是没有,但是名声不显,在文青报的压制下没有销路,倒也不成气候。
作为拉动报纸销量的中流砥柱,
就在几天前,被邓元柄拖拖拉拉、为了销量每天只放出去几百字的三国演义终于落下帷幕,三国归一统,而从那天开始,邓元柄就列出了一条告示,向天下文人征收稿件,择优录取,刊登在报纸之上。
而结果,让邓元柄瞠目结舌。
短短三日,铺天盖地的稿件从各个地方蜂拥而至,其中不少都是名门儒士,而其中大部分竟然是引经据单一番痛骂三国演义不知所谓的。
邓元柄这回却是没了法子,他是招收了不少读人帮他出报纸,但是现在的事情显然不是这些人可以拿主意的。
第一反应就是把穆青拽出来,让他收拾烂摊子,但是那人五年里却像是人间蒸发一般,杳无音讯。
邓元柄无法,值得自己硬着头皮筛选文章,但是越选越觉得没有头绪。
名人不能得罪,官家不能得罪,那些骂人的不能登,那些捧人的不敢登,真真是愁死人。
折腾了好几天,邓元柄实在是一个头两个大,今儿便早早的关了馆,出门溜达透风。
邓元柄虽然现在算是腰缠万贯的土豪,但是依然一身青色衣衫,比起商人更像是个士子,清雅的样貌配上谦和的微笑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因着积攒下来的善名,桂州城的人大多喜欢他的为人,见面了也难免要打声招呼。
邓元柄从没有想过要当什么善人,得什么善名,但是就像现在这般,挣着别人的钱,还有人感你的恩念你的好,确实比以前被人骂做“奸商”
要好受许多。
一路行来都是春风和顺,邓元柄烦闷的心受到了各位热情百姓的洗涤感觉好受了不少。
这话说的肉麻,但是谁没有个受到感动的时候呢邓元柄觉得自己果然是个好人。
去钱家酒铺逛了一圈,吃了中饭,邓元柄就准备去戏。
走到了祥庆班,在门口招呼的门童一眼就认出了邓元柄,忙满脸笑容的把大老板迎上了二楼雅间。
因着名声越来越大,祥庆班也扩建了好几次,现在更是把街两边的地都盘了下来,开成了一处。
邓元柄坐的是最好的位子,桌上摆着的有顶好的雨前龙井,还有桂州府顶尖的点心师傅做的糕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