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国民消费需求的新的中心。
其中小轿车的普及率从1955年每千人口保有17辆提高到1965年的220辆,1973年的1336辆。
哪年的
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年设定的日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偏低1美元等于360日元,rb的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增长率的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的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rb于1964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以美元换算的rb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rb的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年的378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的水平占世界第20位。
1969年度的经济白皮以“第2位与第20位”
的表述,刻画了当时rb的经济实力,认为导致rb的gn占第2位与人均gn占第20位的“不平衡”
的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的低生产率。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的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
高速增长总的来说使蕴藏在rb国民中的“能量”
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
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
70年代初rb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
1970年度的实际增长率为76,71年度由于“日元升值”
的冲击增长率下降到50,1972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92。
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04,为战后第一次出现的负增长。
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rb经济增长的转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给战后rb经济的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
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年
1970年由于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
1971年8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的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
。
1971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hsd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调整到1美元兑换308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年2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的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美元、8美元、12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
。
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
的rb经济的冲击更大。
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rb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的现象。
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
rb政府于1975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
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的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上下摆动也不大。
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的民间企业功不可没。
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
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
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的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rb经济承受不了这样的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rb会进入“零增长”
的经济萧条时代。
但是,到了70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的rb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