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桥缓缓放下。
装满粮食的推车整整齐进了城门洞。
守城的士兵眼睛都直了,就像乞丐盯着街边包子铺的包子一样。
有了这些粮食,他们就可以短期内不用挨饿。
后世的人没法了解明朝崇祯年间人类对粮食的渴望。
小冰河气候变化在崇祯年间达到高峰!
那些年几乎绝大部分人都饿着肚子。
包括建奴和蒙古部落。
北方连续干旱十几年、南方广东积雪数尺。
想去东海岸边打点鱼,海面结冰到春天都还没融化。
崇祯年间的干旱是后世气象学的经典案例。
动不动就是四百年一遇、一千年一遇、一千四百年一遇。
别说大明朝,这种局面下,即便在科技发达的后世,也是无解的。
后世人觉得弄个手机买个东西、少数人弄个直播一个晚上几个亿的收入、大部分人口被赶到城市中的高楼上,他们就发达了,以为高谈阔论情商、财商,张口闭环,闭口赋能,他们就文明了。
其实纯属扯淡,在大的自然、物候、气象、瘟疫、战争的变化、突袭下,后世人的生存能力指数级下降。
因为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你要是饿了,观音土和树皮你都找不到。
你撑不过一个星期。
但大明朝的百姓撑了整整十七年:
大旱之下,铺天盖地的蝗虫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席卷了整个华北和西北。
大旱之下,密密麻麻的老鼠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席卷陕西、河北、北京。
有史料记载,崇祯皇帝的奏章、文书,经常被饿极了的老鼠吃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