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说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却是统一口径,说董卓在此刻有了废立之心。
为什么是此刻呢?
专研历史的刘辩自然明白,史官是人,是人就会有喜好,就会被收买,被胁迫。
史书的记载,可以说不是一般的春秋笔法。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描述角度,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而且史书的记录者,虽然有些事情不敢明说,但有些人出于职业操守,又会把一些信息隐含在文字中。
事实的真相,大概率应该是从此刻起,董卓和百官公卿都有了废立之心!
而他们为什么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可能就是刘辩的回答。
刘辩很可能在惊恐中,向董卓诉说委屈,表达了对百官公卿的不满。
毕竟,今晚的事情,从本质上看,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叛乱。
换个角度,你是一个公司董事长,下面的公司职员造反,把你身边的保镖和保姆,包括养的猫啊狗啊的全杀死,你会不会觉得委屈和愤怒?
这个时候,见到一个貌似亲切的强大的忠心的长辈,你会不会痛哭流涕,诉说缘由?
董卓的演技也很出色,他此番作态,自是要试探天子的想法。
与此同时,百官公卿也想要知道天子的想法。
这关乎着天子会不会秋后算账,关乎着他们身家性命和家族的兴衰。
历史的真相,如此让人不寒而栗。
刘辩咽了口唾沫,果断推翻了原有的说辞。
眼见董卓已有一丝不耐,身后的刘协跃跃欲试。
刘辩再不迟疑,当即改口道:“事情的起因,乃是张让、赵忠等奸臣企图胁迫太后,祸乱天下。
他们掌控省内,不但诱杀了大将军,还绑架了寡人和太后,企图掌控雒京。
幸好太秦、百官公卿眼如明镜,洞彻了贼子的阴谋,并果断出兵,平定了这场叛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