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勤政殿的太监侍女们起得格外早,不到四更,就已经将殿内殿外打扫得一尘不染,来自苏州的特制金砖铺设的地面上,闪耀着被桐油擦拭过的灼灼光彩。
一尊雕龙金漆宝座巍然屹立在高高的七级台阶之上,宝座后面的七扇屏风都是纯金所制,雕刻着形态各异、面目狰狞的五爪金龙。
任何人只要坐到了这个宝座上,自然就会有一种不怒自威,君临天下的气势。
五更钟响,一阵阵脚步声向金殿内传来。
我和朱浣宜对视一眼,迅速躲到了金龙屏风的后面。
只见群臣鱼贯而入,文官武将分别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秩序井然,丝毫不乱。
过了没多久,几声太监传报:“皇上驾到!”
百官匍匐于地,叩首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身着龙袍的朱元璋在众臣的三呼万岁声中,登上金阶,缓缓坐了下来。
旁边侍立太监随即上前宣例行公事的套话:“众臣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只见一人低头出班奏道:“微臣曾与数名同僚联名写奏折一封,恭请皇上圣裁。”
正是老臣汤和。
朱元璋说道:“朕已经阅过了。
你们所言之事,朕何尝不是日夜忧心,国中不可久无储君,朕是该立太子了。
只是立谁朕还需斟酌,今日正要与各位爱卿商议。”
我心中暗惊,没想到这么凑巧,恰好让我碰见朱元璋计问群臣立何人为太子的精彩场面。
群臣面面相黜,不敢轻易出列回答。
朱元璋道:“朕既然问你们,有什么想法都尽管直言说来,说对说错都没关系,有什么好顾虑的?”
终于有一人出班说道:“臣以为燕王殿下仪表堂堂,雄才大略,有皇上之风,堪立为太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金殿中议论之声四起。
随即又有一人出列,奏道:“臣以为万万不可。”
按历史记载,此人应该是翰林学士刘三吾,一个起自田间、博通经史的宿儒。
朱元璋道:“你说说看,为何不可立燕王?”
朱元璋的话语分明是支持他继续说下去。
刘三吾朗声说道:“有两不可。
太子世嫡承统,乃是礼制所定,岂能随心所欲更改?此其一;废长立幼本是国之大忌,若立燕王,皇上将置秦王、晋王二位殿下于何地?此其二。”
朱元璋欣然道:“那依你之见,朕的太子当立何人?”
刘三吾毫不犹豫说道:“皇长孙业已成年,仁厚宽攸,可堪承袭大统。
若能立为皇太孙,必定四海归心,请皇上三思。”
殿中众臣一眼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态度,纷纷出列启奏,要求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见状哈哈大笑道:“既然你们都是如此认为,朕也不必再思了,朕即日就立允炆为皇太孙,你们也可以安心了。”
刘三吾道:“皇上圣明,有皇太孙为储君,实乃我朝苍生万民之福祉。”
我躲藏在屏风背后,心道你恰好说错了,这恐怕未必是什么福祉,而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群臣散去,朱元璋也在太监宫女的簇拥之下离开勤政殿,偌大的金殿内又沉寂下来。
朱浣宜从屏风后伸出小脑袋,四处看了看,对我说:“蕊姐姐,他们都走了!”
我和她一起出了勤政殿,从御花园中经过,恰好碰见朱允炆迎面走来。
他身边的太监似乎在低声耳语什么,朱允炆虽然面不改色,却掩饰不住兴奋的神情。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