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若兄——”
李道琦急了,上前拉住杜长兰:“你在说什么。”
杜长兰带着严奉若坐下,眼睛像两个大灯泡,一眨不眨的望着严奉若。
他这才向李道琦和小孩儿解释:“洪灾之后百姓困苦,若此时提倡节俭,富人拘于方寸,金银又如何流向下层?只会贫者更贫,贫久生乱。”
这是历史上真实事件,出自明代冯梦龙所著《智囊》,当初杜长兰看到这里,还同友人打趣,说这位范大人把经济学玩明白了。
但杜长兰没想到,有朝一日,在陌生的朝代会有一名年轻人同范大人的思想高度融洽。
或许不是没有人想到这个法子,只是想到的人做不了,不能做,不敢做。
后人看前人,惊叹前人智慧。
但代入其中,才知惊叹的少了。
前人所处的时代,注定他所在风口浪尖。
一个做不好就是千古罪人。
可还是那么做了,顶着天大的压力和无比强烈的决心与勇气。
后被评范大人为“外刚内和,好施爱士”
的典型。
真真是说到点子上。
严奉若及冠之年能有此思,虽不免畏怯,但到底年轻,已是难能可贵了。
杜长兰紧紧握着严奉若的手:“无趣之人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与奉若兄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杜长兰举茶,“奉若兄,以茶代酒,我敬你。”
严奉若莞尔一笑,杜长兰真心亲近一个人,热烈又诚挚,很难让人拒绝,更别提二人理念相合,仿佛生来注定就该是好友。
李道琦看着他们二人,忽然有些羡慕。
但一时不知道是羡慕杜长兰,还是他若哥哥。
小孩儿想了想,也端起茶盏,行至严奉若跟前:“蕴儿以茶代酒,敬伯伯一杯。”
严奉若微微一怔,朗笑出声,他似是极开怀,苍白的脸色都浮现浅浅的红晕。
晌午还多用了两口肉食。
午后杜长兰和严奉若二人被李珍唤去书房。
李珍哼道:“上午特意将笍儿支走,你们聊什么。”
杜长兰也没瞒着,一一说了,李珍瞪了杜长兰一眼,但看向严奉若时,目光又柔和下来,像在看一块无暇美玉,满意的不得了。
“你这孩子从小就灵慧。”
更甚你娘。
李珍在心里遗憾想道。
李珍几个孩子中,大儿看重得失,小儿悟性欠缺,唯有奉若最得他心,偏偏病骨支离,注定不得科举。
好似明珠蒙尘,叫人如何不痛惜。
意识到自己想偏了,李珍压下心绪,不再此事过多讨论。
他问杜长兰学到哪儿,可有不明处。
杜长兰顺杆子爬,立刻将心中不明了的问题道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