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随着新安郡建立,对江南的建设和开发,就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民生和经济固然要看重,这教化自然也要跟上。
庞德公入驻书院,司马徽的确是轻松许多,倒是庞统的好日子到头了。
原本好不容易离开荆州,想说享受享受自由人生。
();() 结果从父过来了,还在书院担任讲师,什么好日子都没了。
庞德公也依然维持自己的人设,深居简出,甚至亲征下地耕种。
可知道他到来,江东的士人立刻蜂拥而至,主动前来拜访。
场面的热闹,堪比大型追星现场。
不如说,类似庞德公这样的学者,或者有重大成就的科学家等,才应该是华夏人应该追的星。
又过了五天,刘熙带着三个弟子过来,刘熙本人加入书院教学,三个弟子过去启蒙书院帮忙。
历史上程秉、薛综和许慈三人,扣除薛综有从政经验,当过尚书仆射,其他两人都以学术为主。
刘磐觉得,等这样的人多了,就专门设置学官,说到底就是把文教独立出来。
毕竟科举制度必须有完善的教育制度,自然就需要大量的学官,也就是教师。
新的书院要选址,选址不难,官地还是有的,没有的话找借口抄没一个家族就好。
最大的问题还是建设开销,毕竟最近经费有些紧张。
五座新的城池,能开始建设还是向世家豪族拆解的。
府库里面钱的确不少,可都等着入秋去大量采购粮食和物资。
尤其那些都是贵金属,不算法定货币。
到底价值多少,商人说了算。
“使君,大喜,大喜啊!”
六月下旬,豫章那边传来好消息,试种的一百亩高产水稻,产量是正常水稻的三倍有余,同时还早熟了个把月。
毕竟是农历,换算成公历就是三四月种,七月中下旬收,很正常的时间。
说到底还是没有精耕细作,否则产量还能进一步提升。
汉末三国的稻种,和现代杂交高产水稻,到底没办法比。
主要作物还是粟米,中原和北方会种植麦,南方则是稻,有条件的会种植高粱。
粱米的地位不低,膏粱子弟的粱就是粱米。
“保留好稻种……”
刘磐大手一挥,想了想,“明年扩大种植规模!”
全面推广也行,只是这稻种的问题也明显,优势是基因稳定,几代都不会退化。
缺点也在这里,基因太稳定,以至于很难进一步改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