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腐乳坛子里夹了一小碗红豆腐,一起端到了堂屋里的饭桌上。
这时,公公江玉蛟,婆婆赵星铃扛着锄头回来了。
江玉蛟往桌上一看,又往大路上一看。
这一渡的人走得差不多了,仍没见着女儿们的身影。
心中疑惑:“人呢?”
人还在河对面,满街找麦麦呢!
1"
>作者有话要说:
此章开时写时时间和人物设计都有问题,写到最后一章,重新回头来看,做了补充。
本章中香秀唱的民歌,是川南民歌《绣荷包》。
这是是添加的。
突然听到这首歌,想起来小时候母亲常唱这歌。
我听的是黎淑华唱的版本,没有歌词,在网上查了歌词,感觉都不对。
结合遥远的记忆,大概是文中的样子。
这歌曲本身的歌词,未能准确考证到。
特些说明。
开头几章,主要是背景描述。
如果没有耐心的朋友,可以从第四章《麦麦》看起,会相对轻松些。
第3章月亮街
月亮街,在河对岸的水家村。
整个集市不大,是一条沿河边石板街,街两边的房子大多是木板墙,小青瓦。
街头在西边,即岷江来向,村民称为“上方”
或“上头方”
,是江北小学和水神庙。
街尾在东边,岷江的流向,称之为“下头”
或“下头方”
。
粮站在末端,场场都有人肩挑背扛着自己的粮食去那里交农税提留。
月亮街逢3、6、9的日子为赶场天,即赶集的日子。
除开这些日子,街面冷清。
一到集日,方圆十里或更远的乡民都会来这里赶场,包括大山里远到而来的人。
不过,因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山里人赶场需要从天蒙蒙亮时就要走起,否则一日不足时间来回。
街面上,各人卖各人的东西,各人买各人的东西。
无非是一些农作物:花生苞谷锄头簸箕种子农药。
少有一些茶馆,一些小吃铺子,两三家酒馆,一家瓷器铺,一家铁匠铺。
再有就是供销社,卫生站,粮站,学校和邮局。
一早,江云草就带着侄女儿麦麦,乐呵呵地上街赶场去了。
今年18岁的她,正是青春烂漫的年龄,长得像野豌豆儿的花花,又漂亮又鲜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