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人,一个自保有道,一个忠心耿耿。
“外臣所求,无非听政、听讲、听劝三事。”
“奴婢恭聆圣训。”
见皇帝如此,刘时敏连忙附和。
善哉,朕今日欲与卿等共议一二。”
“要之事,乃听政。”
朱由校轻轻一翻,椅背朝天,目光扫过满堂太监,皆是司礼监与典察府之佼佼者。
“听政,乃朕开大朝,广纳文臣之言,亲贤远佞之举。”
“亲贤臣者,纳君子志士之仁义道德;远小人者,避身边宵小之谗言。”
言罢,朱由校眼神微冷,扫向眼前太监。
“尔等近身侍奉者,即为小人。”
魏忠贤闻言,眨巴着眼,委屈道:“奴婢怎就成了小人?”
朱由校笑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
君子爱名,小人逐利。”
“魏忠贤,尔所好者何?”
魏忠贤歪头,无言以对。
朱由校又望向刘时敏:“刘大伴,尔又如何?”
刘时敏叩道:“奴婢唯忠而已,不求名利,唯愿忠心报国。”
朱由校轻笑未评,续道:“其二,听讲,乃大明经筵日讲。
国事有疑,问之内阁;学问不明,求之翰林。
多少人欲以学问献朕,却无门而入。
皆言宽待士绅,不顾百姓疾苦。
至于纳谏,当广开言路,使百官敢言,方能垂拱而治。
然,若将国事尽付他人,使之中饱私囊,公器私用,此辈当诛!”
魏忠贤闻言,请旨严惩。
朱由校无奈笑道:“汝忠心可嘉,然智谋不足。”
天启四年,东林势大,天启帝终忍无可忍,大加整顿。
叶向高致仕,汪文言被捕。
天启五年,东林六君子惨遭不测。
魏忠贤权势日盛,竟得“九千岁”
之称。
“《孟子》云:君子可欺以其方。”
朱由校面色诡异,教魏忠贤一计:“令东厂番子,查京中名望之士,散布谣言,毁其名誉,言其贪污受贿,家财万贯,为富不仁。
无需抓捕,只需坏其名声即可。”
魏忠贤憨憨问道:“那之后呢?”
朱由校摇头苦笑:“谣言足矣,何须抓捕?若不明,可问干儿汪文言。”
魏忠贤点头,却仍懵懂。
刘时敏则面露惊愕,心中暗道:主子爷这招,真乃损招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