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朝廷下令,从中原地区迁徙六万平民前往河套,充实河套人口,这段时间已经陆续有民众在官员带队下出发,想来不日就会抵达长都郡。
对于这新起的北川郡,宣瑾瑜自然无限好奇。
不过她眼下忙着安周县的事务,也无法动身,怕是得明年春夏才有时间动身。
就在这个时候,古元朗却翩然前来,找宣瑾瑜辞别。
因为此次救灾有功,古郡守接来调令,让他前往都城,任职奉常,奉常位列九卿,这位置再进一步,便是三公,对于古元朗来说,这是实打实的高升。
宣瑾瑜自然为他高兴,不过也难免伤怀。
她之前和古元朗相处下来,虽说二人年纪相差颇大,可早已结成往年交,眼见着朋友离去,她自然难免伤怀。
到这个时候,宣瑾瑜才明白,为什么古代人写离别诗能够一首一首又一首,只因在交通和通讯同样不便的年代,离愁会被无限放大。
古元朗来南沧县,一是为见宣瑾瑜,二也是来见自己闺女古灵。
古灵已经从苏嬷嬷手里接过了纺织作坊,这作坊也正式成为南沧和安周两县的官方织造署。
古元朗现在才知道,自己闺女背着自己做了何等大事,解了他燃眉之急的妆霞纱就是出自女儿之手。
古元朗有心带女儿回都城,古灵却倔强拒绝,当爹的自然还是拗不过闺女,他其实心里也清楚,让古灵安生嫁人,一辈子待在深闺大院中,这孩子估计会郁郁一生。
古元朗这次前来,先是给古灵在南沧县置办了宅院,留下家仆,又恳请宣瑾瑜多加照顾古灵和古淼兄妹俩,这才放心离开。
送走古元朗,裴佑带着新上任的长都郡守顾贞又登门拜访,这次来,却是要商议,长都郡城如何支援北川郡,尽快把北川郡经营起来。
比起诗书风流的古郡守,顾贞就完全是另外一种行事作风了。
他三十多岁,举止沉稳,一板一眼,但跟裴佑却意外相处融洽,看着他和裴佑竟是之前就相识。
宣瑾瑜其实心里明白,裴佑一直在以望泗关为根基,暗暗发展培植自己的势力。
来到轩国,裴佑又穿成皇子,有些事情避无可避,还不如早做打算。
裴佑处处对她关照,现在北川郡是裴佑的封地,她自然也要支持北川郡建设。
宣瑾瑜主动提出,出让水泥制作方子和农田种植技术,今年留下的一批高产良种,也可以送给北川郡。
裴佑却不愿平白拿走她的技术方子,最后商定,两方共同在北川郡城兴建水泥作坊,宣瑾瑜出技术和熟练工匠,北川郡出地皮和石灰矿,最后收成四六开,宣瑾瑜拿四,北川郡府拿六。
至于农业种植技术,则由南沧县廷府出一批精于此道的田啬夫,前往北川郡教授技艺,这倒不必北川郡在额外出银钱,毕竟农业乃是民生根基,又获利微薄,宣瑾瑜没必要赚这个钱。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