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墨小说网

第76章(第1页)

>

有人率先打破了沉默,“没准我摸的这块砖头是明宣武年间的。”

另一人嗤笑,“平遥始建于西周,你咋不说这块砖是二千多年前的。”

研究生师兄曾来过平遥,“大家抓紧进城,天还亮着,边走边看,去招待所的路上有瓮城、脚楼和敌楼,有镖局,有民居,你们有眼福了。”

一人道,“那可得感谢刚才的司机了,他一脚油门开走了,把我们这群寡货扔进了历史里。”

李佳呐呐道,“我们到平遥了。”

所有人的心中都是同样的感触,“我们到平遥了。”

.

.

.

.

.

.

.

.

后记:

后记1:

1981年,阮仪三教授带12名同济建筑系学生保护和规划了平遥古城,用“平遥古城,阮仪三”

、“平遥,刀下留城”

,“平遥古城,同济建筑系”

等关键词查询,能查到相关的纪实文章。

平遥现有四条街以人名命名,纪念在平遥古城申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四位功臣,其中一条就叫阮仪三街。

以下文字选自阮教授访谈录,交代一下这一个月内整理抢救出的资料图片,做出的新规划在平遥保护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问:当地政府接受这个新规划吗?

阮仪三:那时候的人们,满脑子想着发展经济,不理解为什么要保护古城,明显不接受新规划。

看到这种情形,我决定带上全部资料,进京“公关”

.

从平遥出发去北京那天,我借不到自行车,天上下着雨。

我一个人背着图纸资料和行李,走了7公里路到火车站,带着一身泥浆,坐上当天的夜车到太原,再从太原转车去北京。

到了北京,我找到了建设部和文化部的有关负责人,向他们汇报了平遥古城的重要文化价值。

当时北京的几位有影响力的老专家都还在,如建设部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郑孝燮,文化部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文化组组长罗哲文。

罗哲文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阮老师,您赶紧想办法去洗个澡吧。

我当时完全像叫花子。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