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中他用计斩杀魏将徐质,困住司马昭,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智谋,但最终因郭淮、陈泰的计谋而兵败。
司马昭:司马师之弟,曹魏将领,本回中先被姜维设计陷入困境,被困铁笼山,后死里逃生。
司马师:曹魏权臣,在朝中权势滔天,目无君主,废曹芳、立曹髦,把持朝政。
郭淮:曹魏将领,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与陈泰配合,先破羌人,后破蜀营,使姜维兵败。
曹芳:曹魏皇帝,性格懦弱,不满司马师专权,试图反抗但失败,最终被废。
夏侯霸:原曹魏将领,后降蜀,本回中为姜维出谋划策。
迷当:羌王,受姜维贿赂出兵助蜀,但被郭淮、陈泰用计击败后投降曹魏。
4经典情节:
徐质勇战蜀将:徐质使开山大斧,出战连赢廖化、张翼,展现出强大的武力,凸显了魏将的勇猛,也为后续姜维用计斩杀他做了铺垫。
司马昭被困铁笼山:姜维设计将司马昭逼入铁笼山,山上缺水,司马昭陷入绝境,这一情节紧张刺激,充分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局势的瞬息万变。
郭淮诈降破羌人:郭淮用计诈降羌王迷当,使羌兵大乱,自相践踏,不仅解除了后院失火的隐患,还为击败蜀军创造了条件,体现了郭淮的智谋和策略。
司马师废曹芳:司马师在得知曹芳等人密谋对付他后,果断采取行动,斩李丰等三族,废曹芳,立曹髦,展示了他的狠辣和专权。
5经典诗句:
“曹芳谋司马,师怒缢张后。
废芳立曹髦,司马威风抖。”
这几句诗简洁地概括了本回中魏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司马师的专横跋扈以及曹芳的悲惨结局。
“妙算姜维不等闲,魏师受困铁笼间:庞涓始入马陵道,项羽初围九里山。”
此诗赞扬了姜维的智谋,将司马昭被困铁笼山与历史上庞涓在马陵道中伏、项羽被围九里山相提并论,暗示了司马昭的危险处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深度解析三国演义经典哲思请大家收藏:(91919191)深度解析三国演义经典哲思更新度。
6中心思想:
本回一方面展现了姜维的军事才能和蜀汉的北伐决心,但也揭示了蜀汉国力与曹魏的差距,以及在战争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姜维虽有奇谋,但最终因各种因素未能取得重大胜利,反映了蜀汉北伐的艰难。
另一方面,通过描写司马师兄弟专权、废立皇帝等行为,揭示了曹魏政权内部的混乱和司马氏家族的崛起,预示着曹魏政权的衰落和司马氏篡权的趋势。
同时,也反映了在乱世之中,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二、《困司马与废曹芳:周易哲学视角下的权谋与果报》
《三国演义》第1o9回“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
,是一段充满权谋、智计与命运交织的故事。
从周易哲学的深度来解析这一回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深意。
在这一回中,蜀汉的姜维起兵伐魏,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与夏侯霸等人的谋划,正是周易中“变”
的体现。
变化是世间万物的常态,姜维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策略,试图打破曹魏的优势。
他的奇谋如同一阵清风,搅动了原本看似稳固的战局。
夏侯霸作为姜维的谋士,也在这场战争中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建议和计策,体现了周易中“应”
的思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