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后来被称作“实际控制线”
的停火线,把备受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分割成印度控制区和巴基斯坦控制区两大部分,然而,它仅仅延伸到锡亚琴冰川的最南端,至于《卡拉奇协定》里对于停火线会“一路向北直至冰川”
的描述非常模糊不清。
作为印巴第三次战争结果的《西姆拉条约》也未明确划定锡亚琴冰川界线。
自1981年起,印巴双方各自调遣军队,以小队巡逻的方式挺进锡亚琴冰川区域,展开侦查与适应性演练。
与此同时,他们还前往欧洲各国采购专门用于高海拔战斗的装备,为军队的长期驻防做好物资筹备工作。
1983年,印度悄然先行踏入锡亚琴冰川地域,着手建立据点。
紧接着在1984年,他们抢占了冰川的两处关键山口——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锡亚拉山口以及比拉方德山口,从而大致掌控了这一地区。
反观巴基斯坦,仅守住了南部的格央拉山口。
双方均在此部署重兵,印度部署7000人,巴基部署4000人。
由于锡亚琴冰川面临供应困难的情况,双方花费巨资解决供应等问题。
印度每年花费438亿美元,巴基斯坦每年花费182亿美元。
时间来到1999年,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边境冲突,这场冲突被称作"
第四次克什米尔战争"
。
战火一直燃烧,直至2003年11月,双方方才达成停火协议。
时至今日,印巴双方依然处于高度紧张的对峙状态之中。
尽管两国政府已多次举行谈判,商讨撤军相关事宜,但由于主权归属模糊不清,且双方意见相去甚远,谈判进程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总体来看,锡亚琴冰川如同一个被争夺的珍贵宝物,其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成为了印巴两国历史和现实争夺的“痛点”
。
两国政府在敏感问题上都如被束缚的困兽,无法做出任何妥协。
解决锡亚琴非军事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印度最高领导层是否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做出政治决断。
印方是否愿意采取灵活的姿态,给予巴方一定的“舒适度”
。
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头号大国,解决与周边小国之间的问题时,必须要有超越小国的胸怀和气度。
然而,印度与真正的大国相比,仍有云泥之别。
南亚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