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的大女儿萍萍也正是其中之一,被送到七八十里之外的五亩公社。
五亩公社是山区,生活条件很艰苦。
出门就是坎坷不平的山路,耕地也都是散落在山坡上。
生活比较艰苦。
所有的生活所需的烧柴用水,都要靠肩膀挑。
村里的人并没有因为萍萍这个女孩子是知青而给予特殊照顾,对她和村民一视同仁。
萍萍遗传了父亲的倔强,跟村里人一起挑水、挑粪、挑粮,咬紧牙关坚持下来,并参加了村里的铁姑娘队。
她的倔强得到全村的认可。
两年后,萍萍被贫下中农推荐,上了大学,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
也是老谢家出来的第一个有文化的孩子。
第二年,大儿子高中毕业,也要下乡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二儿子初中毕业,坚决不愿意继续读高中,也要和哥哥一起下乡。
这让知青办的人很高兴。
他们才不管什么高中毕业还是初中毕业的,对于愿意下乡的人,都给予大力支持,这是落实国家政策,多多益善。
这天上午,子弟中学的教学楼前人声鼎沸,学校应届高中生正在报名下乡。
下乡的毕业生们按照要求,自愿结合成五六个或者七八个人不等的插队小组。
这是插队的要求。
人数多了不便于管理,人数少了不便于生活。
谢晋元的家里这一下子就等于又送走了三个孩子。
妻子兰妮儿有点舍不得二儿子去农村吃苦,对丈夫抱怨说:
“咱家有一个孩子响应号召下乡就够了,干嘛要一下子两个孩子都送出去?再说,二孩才刚刚初中毕业,年龄也不够。
你去找一下知青办,留下小胖好不好?”
谢晋元觉悟很高。
只要是上面号召的,他都是积极态度。
他摆摆手说:
“你不要再说了。
孩子们上山下乡,是响应党的号召。
再说,两个孩子走了,家里的生活也会更轻松一些,对家里也是好事儿。”
“可是你看厂里,不是有好几个家里的孩子留下来了吗?”
谢晋元不耐烦的说:“人家是人家,咱是咱。
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干嘛要看人家。”
兰妮儿还是嘟嘟囔囔抱怨:“你就是拉不下脸面求人。”
谢晋元无语。
妻子的话确实击中他的软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