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多了一章,顺序错了还不能改,把以前投稿给学校微信公众号的小文章一下。
关于佛教哲学对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以及我对于佛教哲学的些许感悟,请让我从我身边的故事开始说起。
我的外婆是个在特定年代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女性,身上带着时代的影子。
她对于宗教的态度一向是实用主义的——她对信仰的选择并不是出于深思熟虑,而是出于自己的情感。
并且,在年轻时候,她并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存在,是到了年老体衰时,她身体病痛不断,才相信“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可能还是存在的。
她认为也许观音可以帮助她缓解身上的病痛,所以才信一信。
实际上,我的外婆对于佛教的认识也就止步于此。
她的信仰是极其虚无缥缈的,比起关注菩萨佛祖能教给她什么,她更愿意关心她自己的身体健康。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希望,但是这与佛教哲学无关,因为倘若佛或菩萨真的存在的话,他们也不能随手一挥便把她的病痛抹去。
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
我的外婆很厌恶我对她说教。
因此当我试图向她讲述佛教哲学的真正意义是“破执”
“自渡”
时,她并不愿意倾听,并且总是大声抱怨:“我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的病能好一些么?我的身体能够不疼吗?不能的话就不要再说了,我不爱听。”
那时候我便意识到,潜心下来学佛教哲学的人与单纯信佛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更何况我外婆的信仰还是完全的半吊子。
学习佛教哲学的人,一般是愿意钻研经文的僧人,与学院里或学院外的学者,这些人学习佛学,要求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理解;然而信佛或与佛教有关联的芸芸众生,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能否吃饱穿暖,能否无病无难无痛无灾。
双方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实际上,佛学并不能使人在生活的物质层面上获得什么实际的东西。
我认为,那些旅游景点中借着佛寺收敛钱财的“和尚”
,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善男人善女人”
,只能算是佛教的从业人员。
其实他们要用钱来吃饭,我是能够理解的,我并不是对这些人抱有什么不满。
因为这也是缘,他们受了这样的缘,就要接受那样的因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