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问题是,国库如果供给了大军后,就很有可能青黄不接了,要是再生点什么自然灾害,怕是国库就要空了。
李世民找钦天监算了又算,看看什么时候是出兵的最好时机,这一年会不会有什么不能避免的灾难。
最终,决定大概在秋收之后再行军。
等着秋收过后粮草充足,国库也有进项了以后才能供得起这一场战争。
玄萌不是经济学家,不过大一的时候,为了满足学分,去听了一学期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课程,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国家控制经济的行为。
其中就有一个或许可以帮助到如今的大唐的。
国债。
国家型的债券。
玄萌对经济学本身就不是很了解,只能十分粗略地给李承乾科普下他所知道的国债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唐朝廷的名义,向百姓们借钱,承诺在一段时间后国家会对这些债券进行回收的基础上,回收价格会比购买价格高一些,让百姓们可以通过借钱给国家,来获得一部分的利息钱。
“这个法子听起来是可以的,但是有几个问题。”
李承乾皱着眉头,把国债两个字写在草稿本上,“行多少?谁来行?多少时间后回收?是只能同一个时间段回收还是分多个时间段?利息是多少?是否允许百姓私下交易国债,还是只能是朝廷和百姓之间的贸易行为?”
听着这么多问题,玄萌眨了眨眼睛,耸着肩膀,抿着唇,歪着头,露出一个卖萌的表情。
“我不知道呀。”
李承乾的灵魂拷问,玄萌是真的不知道,他又不是学经济的……
而且就算是学经济的,可能也不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吧。
怕是要学经济的加上学精算的,再通过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来估摸下这些东西该怎么算吧……
“承乾啊,我就是个点子王,具体怎么实现这些这个国债,要不你去问问国子监那些教明算的吧。”
玄萌也不是个甩手掌柜,他至少为李承乾提出了一个关于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人选。
唐初的科举有两类,一类是制科,一类为常科。
制科由皇帝特旨召试,大概就相当于一个特长保送生吧。
而常科也不像是后面几个朝代,只考察对经义的理解,而是分成了六个不同的学科。
在唐初的时候,进士、秀才这两个是科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