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村的年轻人很不理解问到"
为什么在半山腰建个学校?"
,"
孩子一个人上山下山不方便,假如遇到泥石流和坏人就更危险"
,"
能不能将村小搬迁至平地?"
面对众人质疑,村里老者都一一拒绝,因为那是革命部队和村民联合抗日的大山,从前一个心术不正的人躲进这坐山想抢走孩子,突然听到山林风声大起夹杂着"
杀,杀,杀"
的回音,那人丢下孩子疯一般的边叫边跑。
村里老人都相信先辈们的英魂一直护佑景家村村民,后来为了让家长安心,李半仙的诊所开到山脚下,既可以和孩子同步上学,紧急救助孩子,也能护山护村。
虽说现在李半仙过世了,但是他从当年逃难者中收了一个徒弟李药继承了衣钵,李药勤学苦练,医治水平更是青出于蓝,日常除了出诊也继续照顾孩子们的健康。
农村的小学,老师基本都是本村学生毕业留校,如果问有没有教学水平,相信大家都不会全盘否定,最起码至今总有那么一两个老师值得大家记挂。
但大部分还是水平有限,毕竟老师自身学识有限,想使劲给不了全力。
很多高年级老师自己所教科目都搞不太清楚,尤其对农村小孩影响深远的是语文老师用方言上课,数学五年级的应用题只能照着教材答案教学,变通题型就讲解不了等问题,当然日常体罚也是常态化。
但是他们的心愿都是一致,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学到自保的本领,比他们走的更远更高,然后回乡给后孙带来进步。
但是这么多年的坚持,村里还没出过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初中毕业是常态化,偶尔有考上高中的但也纷纷落榜。
目前整个村出过一名二本大学生,三名三本(那年代本科以上都是好大学)大学生,四人都是各自家的骄傲,也是全村的骄傲,每次碑前领誓都会提出这四个孩子的名字。
不能说这里孩子不够努力,是真的代差太大。
孩子们放学还要回家种地,放牛放羊,喂猪帮忙,单纯的学业无法完全保障。
但是没有一个家庭让孩子主动辍学,因为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出山归乡的源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