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三次大规模兴学运动,首推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庆历四年春,朝廷正式颁布兴学措施,在州县立学,振兴太学,设立四门学科。
允许八品以下以及庶人子弟入学,并且改革科举方式,先考策论后考诗赋。
正是这次育人层面的改革,把苏湖名宿胡瑷的教学办法引进太学,核心就是分斋授课。
经义斋学六经经义,治事斋学治民,讲武,历书算术,学生可以主治一科,也可以兼学其他。
这在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分科教学,开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先河。
可惜这次庆历兴学只实施了一年多时间,在多方反对下草草收场,但产生的影响很深远,甚至促成了其后的熙宁兴学。
神宗皇帝继位后,围绕教育问题,朝廷上下发生了激烈的辩论,乃至斗争。
到王安石担任宰相后大力推行熙宁兴学,包含在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天下。
或许是历史上的巧合,熙宁四年,王安石提出教、养、取、任四个培养人才的建议,并且具体到在太学中施行三舍法。
通过三舍法使太学逐渐取代科举取士,将此法推广到了地方官办的学府。
最让人称道的是,在第二年又恢复了武学,律学,甚至还有医学科。
殊为可惜的是,当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相继离世后,党争日趋激烈,朝廷的诏令朝令夕改,反复多变。
熙宁兴学还没来得及普及天下就被迫中止了。
第三次就是赵佶继位后的崇宁兴学。
主持这次兴学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奸相蔡京,头两年因为地位不稳固,蔡京鼓动赵佶打着继承先皇神宗变法的旗号,在京城扩建太学。
恢复了王安石的三舍法,在太学专门设立上舍,内舍,外舍生。
外地学子贡士后进入太学学习,都为外舍生,只有考试合格才能补录内舍,而上舍生的名额只有二百人,内舍生六百人,外舍三千人。
在京城太学初具规模后,蔡京的权势也已经稳固,遂将兴学之法推及全国。
在各地的学校书院施行三舍法,并加以严格的考试,县学学生可以考入州学,州学学生再考入太学成为贡士,也是很明晰的升级模式。
因为推动这次兴学的是权臣蔡京,所以在规模和地理分布上,远远超过庆历兴学和熙宁兴学,几乎达到了真正遍及全国的程度。
陈文昭给李茂的来信,主要说的就是蔡京主持的大宋教育改革举措。
陈文昭得到的内部消息是朝廷即将罢科举,士子全部由学校考试进入太学。
每年的太学上舍生参加礼部考试合格,第二年赐予三十五人进士及第。
陈文昭不是看不出科举改革的好处,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已经得到范仲淹,王安石的实验。
但是陈文昭对老师蔡京很没有信心,担心这次兴学依旧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毕竟元祐党争才过去没几年,蔡京能一直得势吗?一旦去了相位,后来者还能保留这样的革新?
所以陈文昭在信中叮嘱李茂刻苦攻读,最好在来年的春闱下场。
趁废黜科举的诏令还没有颁布,先行取得举人资格。
那样一来即便废黜科举考试,以李茂举人的身份,前往京城太学读书,起步就是内舍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每晚九点更卧底任务结束后,终于可以退休的金牌卧底乔翼桥却面临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手下的百八十个小弟怎么办武器大师一针通千数鬼手爆炸狂魔小弟们不仅各个身怀绝技,上进心还很强,多亏之前...
5月,春风和煦,万物复苏,暖阳点亮了整座大苹果城。...
当人富有的时候,每个呼吸都是豪横的兑换金蛟模板,身化蛟龙,兴风作浪兑换真龙模板,真龙降世,执掌神权兑换金乌模板,太阳化身,万火之源,天生十日...
当现代都市里出现打人如挂画水不过膝。当国术江湖里出现徒手抓子弹神掌天降。当武侠江湖里出现敕鬼驱神摧城搬山。当末法时代里出现天地灵气长生物质。别人练武,吾修仙。...
1972年的夏天苏若正收拾着行李,过几天她就要去青大读书,那里还有一个未婚夫正等着她。可是一觉醒来,她却成了一个偏僻乡村的知青,床前站着一个陌生的军装男人,床头有一个娃正叫着她阿妈。她转头,就看...
一个生了铜锈的螺钿花鸟镜一个啼笑皆非的坑货系统一个不为人知的口头婚约回到九十年代的叶小池,很忙很忙忙着给小舅划拉媳妇忙着往家里搂钱忙着筹谋自己的未来等等,这位阿姨您说什么我是您儿子未婚妻哦,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