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学术成果、都是牛逼哄哄的论文啊,放跑了岂不可惜
当时,想写“重新推算宇宙寿命”
这个论文的科学家,其实很多,因为公式都是现成的,代进去算一下,宇宙寿命就能比之前的计算值多几亿年。
这种刷数据的神机遇怎能错过
只不过,艾伦彭齐亚斯和伍德罗威尔逊这两个人最有名,而且一贯是研究这个领域的最权威,所以nature杂志把其他人的都挤掉了,留下了这俩人的文章。
但事实上,还有其他比较偏僻的计算,也能刷出不少论文,只不过没有“重新算宇宙寿命”
那么高逼格、那么宏大。
所以那些次要计算论文,就被一堆其他不那么牛逼的科学家瓜分了。
事实上,顾玩如果想写,他也能自己在测量结果的论文里,就把重新计算宇宙寿命的事儿给干了。
但是,他忍住了。
因为论文这种东西,讲究一题一事,合并论文会被圈内视为浪费资源你的成果明明够评三个教授级高工、或者正教授职称,你居然并在一起你浪不浪费啊给不给同行评职称留活路啊
而且,在东海大学学报这种相对辣鸡的期刊上,多写几篇又有什么意义呢
顾玩选择了给别人留口汤喝。
只有不亲自写计算部分,才能疯狂让引用数爆炸,而且是第一时间就尽快爆炸。
因为别人要计算,就得引用他这个数据的出处。
如果顾玩此时此刻已经是一个牛逼科学家了,那他不用做这种事情,他可以吃干抹净,一口汤都不剩。
但可惜他还不是。
观测类的成果,因为是自然结果,没人能抢。
可计算类的成果,就算结果一样,过程、设计,人家在很多细节上挑一挑你的瑕疵,觉得你不够严谨工整,就够你喝一壶的了。
既然如此,作为学术界刷声望的第一桶金,还是选择适可而止、换取引用数爆炸吧。
“这招厉害啊估计东海大学学报这种所谓核心期刊、实则sci影响因子极低的职称仓库,都要稍稍咸鱼翻身一把了吧估计明年后年,东海大学学报的sci影响因子,能翻一倍。”
这是作为旁观者的孟院士,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
国内顶级的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加入sci引用库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有将近10,好一点的35也能凑出七八本。
不过各大顶级大学的学报,一般不在此列,包括东海大学学报、清华学报、中央科大学报、魔旦学报,都不行。
这主要是跟影响因子的算法有关。
sci影响因子,的是过去两年内,这本期刊上发表的总论文篇数、与这些论文被其他进入sci引用库的期刊引用的总次数,之间的比值。
前一个是分母,后一个是分子
大学学报之类的期刊之所以吃亏,主要是因为它不分学科,贪多求全,本大学大部分专业,总要分润几个论文名额。
毕竟,也要照顾到本校研究生的毕业,以及本校教职人员刷职称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