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里,十分忌讳这种事。
再加上老厂长又是个十分传统的人,调整工种的事当然是棒槌敲竹筒——空想(响)。”
“老厂长退休后,张跃进转了狗屎运。
他依仗着和新厂长有点转弯抹角的亲戚关系,又送了一点礼,工作很快就得到了调整。
礼品固然重要,主要原因还是新厂长看他能说会道的,就让他当了供销员。
这下子一来,那可真的是龙归大海,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他一双嘴唇上下乱飞,说得是天上有,地上无。
常常说得协作单位的供销员眼睛直瞪。
忽悠的结果是明显的,他先后为厂里拉回来了好几张订单。
这也成了新厂长慧眼识人才的最好说明。”
“是吗?真能这样坚持下去,倒也算得是一个人才。
啧,就怕不能持久。”
龙若海插了一句嘴。
依着他对人性的了解,说出了自己的推论。
“大哥,你说得太对了。
时间一长,张跃进的狐狸尾巴就拉了出来。
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宁北农村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一涌而起。
皮革行业投资少,技术门槛儿低,当然进入了首批‘吃螃蟹’农民的视线。
办厂容易,将家中房屋清理一下,凑上一笔钱,再喊上几个街坊邻居,就算上了马。
有了钱,有了人,有了厂房,关键缺少的就是销路。
那时的市场经济,还很不正规。
乡镇企业,必须要靠国有企业的订单才能生存。
这种不健全的经济体制,就为张跃进这种‘蛀虫’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他和同厂的几个供销员沆瀣一气,上下其手,钻起了管理上的漏洞。
利润大、生产难度小、技术要求低的订单,一拿到就转手卖给乡镇企业。
利润小甚至于亏本、生产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订单就交给厂里。”
“这是个混蛋。
有了这种人,企业想不倒都难。”
龙若海有点义愤填膺地说道。
“是呵。
好端端的一家国营企业,就这样被他们搞垮了台。
但张跃进也成了宁北县第一批万元户中的一员。
别人下岗是两眼汪汪,泪流满面,他则是若无其事的给自己买了一幢四合院享起了清福。
东南沿海出现走私风潮的时候,张跃进又动了凡心。
重新出山跑了几趟,发现来钱确实是很快,只恨自己本钱太小,发不了大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