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能力,提前在宁远布兵,分散朝廷的注意力。
皇太极的确棘手。
揉了揉微痛的太阳穴,收敛起心中的思绪,天子转向面前神情凝重的大臣,缓缓开口:"
毕自肃的奏折各位已阅,面对当前局势,朝廷该如何应对?"
说完,朱由检不自觉地望向辽东,果然不负"
满清"
开创者的称号,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仍能与宣府的商人内外呼应,给朝廷施压。
"
陛下,老臣愚见,攘外必先安内,整顿宣府刻不容缓。
"
朱由检话音刚落,暖阁中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臣立刻起身言,他的位置甚至比阁臣李国普还要靠前半步。
此人正是不久前奉召回京的东阁大学士,曾任辽东督师,构筑宁锦防线的"
帝师"
孙承宗。
"
阁老之意是?"
"
陛下,宣府乃边疆要塞,此事至关重要,应以果断之策,立即拘捕涉事之僚。”
孙承宗神色严峻,语气紧迫,锐利的言辞令在座大臣面露微妙之色。
大明立国已逾二百载,中央尚能维持,地方弊端丛生已久。
当前建虏来势汹汹,明眼人皆能看出其中的“阴谋”
,这是要让朝廷无法兼顾两线作战。
常言道,两害相权取其轻。
目前大明要之敌是日益强盛的女真建虏,而宣府的局势则显得较为“平静”
。
既然张家口堡的商人暗通建虏,将其一网打尽即可,若牵扯到所有相关官员,影响将不可估量。
毕竟在京的山西官员,鲜有不受“山西会馆”
恩惠者。
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是,宣府镇掌握兵权的将领非京中那些颓废的勋贵可比,更何况此事背后似乎还涉及皇族势力。
若采取强硬手段,宣府恐将永无安宁,稍有不慎,这九边重镇归属“朱”
姓与否都成问题。
朱由检轻轻点头,面无波澜,问:“兵部有何见解?”
此言一出,暖阁内的众人神色各异,户部尚书毕自严更是微眯双眼,眼中流露出一丝忧虑。
众人皆知,天启年间,孙承宗与王在晋便“不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