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他进来。
"
见王承恩这般反应,朱由校微微皱眉,难怪后世学者评价王承恩“忠诚有余,能力却远不及魏忠贤”
。
随着时间流转,朱由检逐渐认识到“东林党误国”
,于是效仿先帝,扶持起“宦官势力”
,甚至更为激进,将军事大权委任给宦官,让他们统帅京师军队。
然而,崇祯一朝始终未出现能与魏忠贤匹敌的宦官。
民间流传,大顺军即将破城之际,崇祯曾派人寻找魏忠贤的遗骸。
不久,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面容憔悴的东厂提督魏忠贤步履沉重地踏入了乾清宫的暖阁。
仿佛错觉,朱由校感觉到暖阁内的空气在魏忠贤出现的瞬间仿佛凝固,角落里的侍从宦官双腿颤抖,呼吸急促。
低沉的嗓音在温暖的室内回荡,将朱由校的思绪从遐想中唤醒。
朱由检目睹此景,心中一震,那位权势滔天的九千岁如今显得更加憔悴,说是风中残烛,绝不夸张。
"
陛下恩典,微臣恳请辞去东厂督主之位,望陛下恩准。
"
不待朱由检在书案后有何表示,魏忠贤已缓缓抬起眼,直视着上方的年轻帝王,声音中充满哀凉,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忧虑。
魏忠贤心里清楚,这两年他倚仗朱由校的信任,不知葬送了多少忠良。
各地官员为讨好他,竟为他修建生祠。
他知道,书案后的天子不论是巩固皇权还是整治官场,都不会轻易放过他。
尽管他权势滔天,但终究只是“天子家奴”
,只需一声令下,他便可能身异处。
深思熟虑后,魏忠贤决定向帝王“示弱”
,期望这个一向显得“软弱”
的新天子能念在先帝的情面上,饶他一命。
当年天启帝病重时,他与心腹兵部尚书崔呈秀密谋“调包计”
,却遭到坚决拒绝。
接着,他又找到内阁辅黄立极,提议从宗室中为天启帝“过继子嗣”
,依然无果。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