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静静听着,不置可否:“听说寿王琩进退有礼。”
李豫不慌不忙,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奉上:“儿臣自幼熟读史书,对太史公《卫康叔世家》记忆尤深。
卫宣公见太子伋的新婚夫人宣姜貌美,便夺子妻为己妻,最后终致父子离间,五世不宁。
我辈定要以此为鉴。”
“你叔父众多,挑挑拣拣,总该有能用的。”
“如今石潭边人多口杂,难免有人泄露听闻。
若是皇位更易其他叔父,新皇得知肃宗之事,儿臣担心、担心……”
说到这里,李豫聪明地垂首不言,给人留出想象余地。
石潭边的李亨拼命点头。
皇位给儿子总比给兄弟好,儿子起码留着自己的血,且冬郎孝顺,定不会亏待自己。
若让兄弟即位,李亨只觉自己大限将至——刚才水幕里的棺材挺不错的,就是皇陵还没来得及准备。
李世民几乎是立刻听懂了李豫的言外之意。
他眼神一沉,不由想到了玄武门前的那件事。
不得不说,李豫这几句话的确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但尽管如此,李世民面上依旧不动声色,令人猜不透他的想法。
见太宗好似无动于衷,李豫决定再次加注:
“儿臣是父皇的长子,长子继承,古之惯例。
而且儿臣生母福薄,已于开元过世。”
长子!
生母已逝!
所有人同时眼睛一亮。
自唐一朝,至今还未有长子继位之事,这让重礼守序的文臣们无比难受。
唐律规定“有子立长,无子立嗣”
,李亨如今未有皇后,李豫的长子身份简直是铁上钉钉的皇位继承人。
再说生母早逝,这也是极大的优势!
这意味着没有太后干政、外戚专权,简直是完美杜绝了“武后第二”
的任何可能。
李世民不知道李治继位和武后临朝的事情,他只以为大臣们是喜爱李豫长子身份,所以才如此激动。
说来也是,他一直精心培养承乾,早早立长子为太子,就是希望李唐后世能够循礼有序、各安其分。
见众人纷纷颔首、太宗面色缓和,李豫的嘴角不由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李世民沉思片刻,最后一问:“论身份、论德行,你倒是配得起这把龙椅。
但你要如何向朕证明,你有做皇帝的本事?”
李豫激动得浑身轻颤,他定了定神,挂上谦卑恭敬的微笑:“儿臣不敢。”
“儿臣自知才疏学浅,定会向朝中大人多加请教。
儿臣愿效仿太宗,选贤举能、虚心纳谏、睦邻安边、勤政爱民。”
这段话听得石潭边的文臣们通体舒畅,纷纷点头。
“少来这些虚头巴脑的。”
李世民不耐烦地打断了李豫的“官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